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位于贵州省平坝区,东距贵阳56公里,西至安顺27公里,自古以来就有“滇之喉、黔之腹”之称。这里是平坝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,具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,“中国屯堡文化之乡”、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(屯堡地戏)”平坝区,主要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——天龙屯堡文化古镇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天台山伍龙寺古建筑群、屯堡·大明城(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配套项目)组成。该项目主要以贵州人文名片——传承600余年的天龙屯堡文化为载体,通过特色的建筑文化、服饰文化、宗教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等,充分展示大明王朝时期江淮地区汉族文化在黔中地区的传承、演变、繁衍,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屯堡文化这一不能复制性、不可替代性的文化遗产资源,做大做强屯堡文化旅游产业。
天龙屯堡古镇:
天龙屯堡是典型的、具代表性的屯堡村寨之一。共有1400多户,现有5000多人口,都是汉族,都是屯堡人。村寨内有江南首富沈万三故居---沈家朝门;陈氏祖先陈典的居住地---九道坎;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始建于1907年,清末武举陈日瞻号召村民集资创办的---小学堂;佛教、道教、儒教三教齐奉的典范---三教寺;村寨内部是“家自为塾,户自为堡,倘贼突犯,各执坚以御之。”的战争建筑,以及随处可见的在漫长岁月里坚守的建筑符号。
传习馆:
展示屯堡人进入贵州征战、生活、繁衍的展馆。馆内分为三个区域,一区为屯堡文化展示区。二区为傩文化传承展示区,三区为实物展示区。
四公亭:
是首先入黔天龙的四位始祖,分别是张、陈、沈、郑,他们都是明朝屯军里面身居要职的官员,因为征战到这里,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后来结为异姓兄弟,并且都与征定为名,叫张征定,陈征定,沈征定,郑征定。是至今村寨里人口多,旺的四大姓。
沈家朝门:
典型的三合院建筑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,是曾经富可敌国的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次子沈茂居住地。朝门呈八字形开启,“八”在屯堡人的意念里就是发的意思。
驿茶站:
在明清时候,这里除了是一处屯军之地以外,还是一个重要的驿站,那时候,战乱频繁,加上贵州瘴气非常多,到这里的人容易中暑生病,驿站的人员专门煮制了能够生津解渴,避暑驱寒的茶水来供应送信和来往的官员饮用。
九道坎:
九道坎就是九道石阶的意思,它是陈氏祖先陈典的居住地,是古镇的石头建筑之一,也是保留完整的地方,这些石头经六百多年的风吹日晒,石头都已经风化连在一起。
“叶茂思根”碑:
2002年的七月半,农历的七月十四中元节,南京人到我们这里来寻亲,在朱元璋的坟上捧了一把泥土来埋在这里,为此立下了这块石碑,“叶茂思根”,也就是思念自己的亲人,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祖籍来自江苏南京。
小学堂:
始建于1907年,是清末武举陈日瞻号召村民集资创办的,这所学堂保留了江南一带的建筑特色,是一个典型的三合院,并采用石木结构,左右两边是教学楼,中间是办公楼,前面有操场,后面有宿舍食堂,一共有十二个教室。这所小学使用至2002年为止。
三教寺:
是佛教、道教、儒教三教齐奉的一个典范,战乱的时候,为了使大家能够团结聚集在一起,就把每个人的信仰全部供奉在一起,从此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三教寺,是我们屯堡人的一个聚集点。
演武堂:
屯堡人遵行古训——寓兵于农,在以前都会修订场所来演习武艺,现在作为表演地戏的场所。屯堡地戏源于明朝的军傩,明朝军队里威行的融祭祀,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。
陈蕴瑜将军故居:
陈蕴瑜将军曾是国民党第八军一零二师三零四团的团长,在1938年5月23日参加徐州会战打日寇时牺牲。因为战功显著,死得壮烈,国民党42位军政要员为他题词。其中有蒋中正、陈果夫、冯玉祥等。
天台山:
天台山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的典范,它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,四周城墙怀抱,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。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。它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(公元1590年),被建筑专家赞誉为"石头建筑的典范"、"深山明珠"。它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,外部均用石块砌垒,与山岩由于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,浑然一体,表现出粗犷的性格,墙壁上开极少的猫窗, 一望即知其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;内部木构件精细雕琢,特别是大殿前的木雕,一幅一个人物故事,生动逼真,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,在有限的山岩上,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空间。天台山万木掩映,石奇藤茂,摩崖石刻众多,历代骚人墨客喜登台题咏,至今崖壁上仍有"灵石参天"等明代字迹,天台山伍龙寺一重庙门联“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,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”更是闻名遐迩。